阿爾弗雷德·加里耶維奇·施尼特克 |
作曲家

阿爾弗雷德·加里耶維奇·施尼特克 |

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克

出生日期
24.11.1934
死亡日期
03.08.1998
職業
撰寫
國家
蘇聯

藝術是對哲學的挑戰。 1985年世界哲學大會

A. Schnittke 是所謂的第二代蘇聯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施尼特克作品的特點是對現代性問題、人類命運和人類文化的敏銳關注。 其特點是構思宏大、戲劇對比鮮明、樂音表現強烈。 在他的著作中,原子彈爆炸的悲劇,與地球上無情的邪惡的鬥爭,人類背叛的道德災難,以及對人性內在善良的訴求,都引起了共鳴。

施尼特克作品的主要流派是交響樂和室內樂。 作曲家創作了 5 部交響曲(1972、1980、1981、1984、1988); 4 首小提琴和管弦協奏曲(1957、1966、1978、1984); 雙簧管和豎琴協奏曲(1970),鋼琴協奏曲(1979),中提琴(1965),大提琴(1986); 管弦樂曲 Pianissimo… (1968), Passacaglia (1980), Ritual (1984), (K)ein Sommernachtstraum (Not Shakespearean, 1985); 3 大協奏曲(1977、1982、1985); 5 位音樂家的小夜曲(1968 年); 鋼琴五重奏(1976 年)及其管弦樂版本——“In memoriam”(1978 年); 打擊樂“傳記”(1982),合奏國歌(1974-79),弦樂三重奏(1985); 2首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1963,1968),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1978),小提琴獨奏“獻給帕格尼尼”(1982)。

施尼特克的一些作品是為舞台而設計的; 芭蕾舞劇 Labyrinths (1971)、Sketches (1985)、Peer Gynt (1987) 和舞台作品 The Yellow Sound (1974)。

隨著作曲家風格的演變,聲樂和合唱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的三首詩(1965 年)、安魂曲(1975 年)、三首牧歌(1980 年)、“明尼桑”(1981 年)、“博士的故事”。約翰浮士德”(1983 年),聖彼得堡合唱團協奏曲。 G. Narekatsi(1985 年),“懺悔詩”(1988 年,俄羅斯受洗 1000 週年)。

真正具有創新性的是施尼特克在電影音樂方面極為有趣的作品:《痛苦》、《玻璃口琴》、《普希金畫作》、《上升》、《告別》、《小悲劇》、《死靈》等。

施尼特克音樂的常客中有最偉大的蘇聯音樂家:G. Rozhdestvensky、O. Kagan、Yu。 Bashmet、N. Gutman、L. Isakadze。 V. Polyansky,莫斯科音樂會四重奏,他們。 L.貝多芬等人。 這位蘇聯大師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可。

Schnittke 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58 年)和 E. Golubev 作曲班的研究生學習(同上,1961 年)。 1961-72 年。 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後來成為自由藝術家。

開啟“成熟的 Schnittke”並預先確定了進一步發展的許多特徵的第一部作品是《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苦難、背叛、戰勝死亡的永恆主題在這裡體現在鮮明對比的戲劇中,其中“正面人物”的線條由小提琴獨奏和一組弦組成,“負面”人物的線條 – 低音提琴分裂離弦組、管樂、打擊樂、鋼琴。

施尼特克的核心作品之一是第一交響曲,其主導思想是藝術的命運,反映了現代世界中人類的滄桑。

在蘇聯音樂中,第一次在一部作品中展示了各種風格、流派和方向的音樂的巨大全景:古典、前衛音樂、古代合唱、日常華爾茲、波爾卡舞曲、進行曲、歌曲、吉他曲調、爵士樂等等。作曲家在這裡運用了多風格和拼貼的方法,以及“器樂戲劇”(舞台上音樂家的動作)的技巧。 清晰的劇本為極其豐富多彩的材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區分了真正的藝術和隨從藝術,從而肯定了一個崇高的積極理想。

施尼特克在他的許多其他作品——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二和第三交響曲、第三和第四小提琴協奏曲、中提琴協奏曲、 《獻給帕格尼尼》等

施尼特克在 70 年代突然出現在歐洲音樂中的“復古”、“新簡約”時期揭示了他才華的新面貌。 懷念這富有表現力的旋律,他創作了抒情悲劇的安魂曲,鋼琴五重奏——作品與他母親的去世有關,然後是他的父親。 在名為“Minnesang”的 52 首獨奏曲中,多首十二至十三世紀德國 minnesingers 的真實歌曲。 他組合成一首現代的“超級嗓音”作品(他想像一群人在歐洲古老城市的陽台上唱歌)。 在“復古”時期,施尼特克還轉向俄羅斯音樂主題,在合奏的讚美詩中使用地道的古代俄羅斯聖歌。

80 年代成為作曲家綜合抒情和旋律原則的舞台,它在“復古”中蓬勃發展,具有前一時期的大部分交響概念。 在第二交響曲中,在復雜的管弦樂結構中,他以真正的單聲道格里高利聖歌的形式添加了一個對比方案——現代交響樂的“穹頂下”,古老的彌撒奏響了。 在為新音樂廳(萊比錫)格萬德豪斯音樂廳開幕而寫的第三交響曲中,以風格暗示的形式給出了從中世紀到現在的德國(奧德)音樂的歷史,超過 30 個主題使用 - 作曲家的字母組合。 這首曲子以發自內心的抒情結局結束。

第二個弦樂四重奏是古代俄羅斯歌曲創作和交響樂計劃的戲劇性概念的綜合。 他所有的音樂素材都是從 N. Uspensky 的著作《俄羅斯古老歌唱藝術樣本》中引用的——單聲道八卦、stichera、三聲讚美詩。 在某些時候,原始的聲音被保留了下來,但主要是它被強烈地改變了——它被賦予了一種現代的諧波不和諧,一種狂熱的運動興奮。

在這部作品的高潮部分,戲劇被銳化為引入了一種非常自然主義的哀嘆,呻吟。 在最後,通過弦樂四重奏,創造了一個隱形合唱團演奏古老聖歌的聲音的幻覺。 在內容和色彩上,這個四重奏呼應了 L. Shepitko 的電影《Ascent》和《Farewell》的形象。

施尼特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的康塔塔“約翰·浮士德博士的歷史”,其改編自 1587 年“人民之書”中的一段文字。歐洲文化傳統的術士形象,他將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生活中的幸福,是作曲家在他歷史上最戲劇性的時刻揭示的——對他們所做的事情進行懲罰的時刻,公平但可怕。

這位作曲家在風格還原技術的幫助下賦予了音樂一種迷人的力量——將探戈風格(由流行女低音演奏的梅菲斯特的詠嘆調)引入大屠殺的高潮部分。

1985 年,施尼特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他的兩部主要和最重要的作品——一首由亞美尼亞思想家和詩人創作的合唱協奏曲。 G. Narekatsi 和中提琴音樂會。 如果說無伴奏合唱協奏曲充滿了山光燦爛,那麼中提琴協奏曲就成了一首響亮的悲劇,只有音樂之美才能平衡。 過度勞累導致作曲家的健康出現災難性的失敗。 大提琴協奏曲在其概念上與中提琴協奏曲鏡像對稱,回歸生活和創造力:在最後部分,大提琴通過電子放大,有力地宣示了它的“藝術意志”。

參與電影創作,施尼特克加深了整體的心理容量,用音樂創造了一個額外的情感和語義平面。 他在音樂會作品中也積極使用電影音樂:在第一交響曲和老式小提琴和鋼琴組曲中,電影《今日世界》(“但我相信”)的音樂在第一協奏曲中響起Grosso - 來自“痛苦”的探戈和來自“蝴蝶”的主題,在“三景”中的聲音和打擊樂 - 來自“小悲劇”的音樂等。

Schnittke 是大型音樂畫布和音樂概念的天生創造者。 充滿他作品的世界與文化、善與惡、信仰與懷疑、生與死的困境,使蘇聯大師的作品成為一種情感表達的哲學。

五、霍洛波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