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士米約 |
作曲家

大流士米約 |

大流士米約

出生日期
04.09.1892
死亡日期
22.06.1974
職業
撰寫
國家
法國

許多人授予他天才的稱號,也有許多人認為他是個江湖騙子,其主要目標是“震懾資產階級”。 M·鮑爾

創造力 D. Milhaud 在二十世紀的法國音樂中寫下了明亮多彩的一頁。 它生動清晰地表達了戰後 20 年代的世界觀,米約的名字是當時音樂評論爭論的中心。

米約出生在法國南部; 普羅旺斯的民間傳說和故鄉的自然風光永遠烙印在作曲家的靈魂中,使他的藝術充滿了地中海的獨特韻味。 音樂的第一步與小提琴有關,米約首先在艾克斯學習小提琴,並從 1909 年開始在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貝特利埃。 但很快對寫作的熱情接管了。 Milhaud 的老師中有 P. Dukas、A. Gedalzh、C. Vidor 和 V. d'Andy(在 Schola cantorum)。

在第一部作品(浪漫曲、室內樂)中,C. Debussy 的印象派影響顯而易見。 發展法國傳統(H. Berlioz、J. Bazet、Debussy),Milhaud 結果非常容易接受俄羅斯音樂——M. Mussorgsky、I. Stravinsky。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尤其是震驚整個音樂界的《春之祭》)幫助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看到了新的視野。

即使在戰爭年代,歌劇清唱劇三部曲“Oresteia:Agamemnon”(2 年)和“Choephors”(1914 年)的前兩部也創作了; Eumenides 的第 1915 部分是後來寫的(3 年)。 在三部曲中,作曲家放棄了印象派的複雜性,找到了一種新的、更簡單的語言。 節奏成為最有效的表達手段(因此,合唱團的朗誦往往只有打擊樂器伴奏)。 最早的 Milhaud 之一在這裡使用了不同鍵的同時組合(多調性)來增強聲音的張力。 埃斯庫羅斯悲劇的文本由法國著名劇作家P.克洛岱爾翻譯加工,他是米約多年的好友和志同道合者。 “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種充滿活力和健康的藝術的門檻上……在這種藝術中,人們會感受到從束縛中釋放出來的力量、能量、靈性和溫柔。 這就是 Paul Claudel 的藝術!” 作曲家後來回憶道。

1916年,克洛岱爾被任命為駐巴西大使,米約作為他的私人秘書隨行。 米約在巴西舞曲中體現了他對熱帶自然色彩的明亮、拉丁美洲民間傳說的異國情調和豐富性的欽佩,其中旋律和伴奏的多調組合賦予聲音一種特殊的清晰度和香料。 芭蕾舞劇《人與慾望》(1918 年,克洛岱爾編劇)的靈感來自 V. Nijinsky 的舞蹈,他隨 S. Diaghilev 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在里約熱內盧巡迴演出。

回到巴黎(1919 年)後,米約加入了“六人組”,其思想啟發者是作曲家 E. Satie 和詩人 J. Cocteau。 這個群體的成員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派波動的誇張表達,對於“塵世”的藝術,“日常”的藝術。 XNUMX 世紀的聲音滲透到年輕作曲家的音樂中:技術和音樂廳的節奏。

米約在 20 年代創作的許多芭蕾舞劇都融合了古怪的精神,一種小丑表演。 芭蕾舞劇《屋頂上的公牛》(1920 年,Cocteau 編劇)展示了禁酒時期的美國酒吧,可以聽到探戈等現代舞的旋律。 在《創世記》(1923 年)中,米約轉向爵士樂風格,以哈萊姆(紐約黑人區)管弦樂隊為榜樣,作曲家在美國巡迴演出期間遇到了這種類型的管弦樂隊。 在芭蕾舞劇“沙拉”(1924)中,復興了面具喜劇的傳統,古老的意大利音樂響起。

米約對歌劇類型的搜索也多種多樣。 在室內歌劇(俄耳甫斯的苦難、可憐的水手等)的背景下,出現了不朽的戲劇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克勞岱爾之後),這是作曲家作品的巔峰之作。 音樂劇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 20 年代寫成的。 此時還創作了6部室內交響樂、奏鳴曲、四重奏等。

這位作曲家進行過廣泛的巡迴演出。 1926年訪問蘇聯。 他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表演並沒有讓任何人無動於衷。 據目擊者稱,“有憤慨的,有困惑的,有積極的,甚至有年輕人很熱情。”

在 30 年代,米約的藝術觸及了現代世界的緊迫問題。 與 R. Rolland 一起。 L.阿拉貢和他的朋友,六人組成員,米約一直參與人民音樂聯合會的工作(自1936年起),為業餘團體和廣大人民群眾創作歌曲、合唱團和清唱劇。 在大合唱中,他轉向人文主題(“暴君之死”、“和平大合唱”、“戰爭大合唱”等)。 作曲家還為兒童創作精彩的戲劇,為電影創作音樂。

納粹軍隊入侵法國,迫使米約移居美國(1940 年),在那裡他轉而在米爾斯學院(洛杉磯附近)任教。 米約回國後成為巴黎音樂學院教授(1947 年),他並沒有離開美國的工作,而是定期去那裡旅行。

他越來越被器樂所吸引。 在創作了 1917 部室內作曲交響曲(創作於 23-12 年)之後,他又創作了 18 部交響曲。 米約創作了 5 部四重奏、管弦組曲、序曲和眾多協奏曲:鋼琴 (2)、中提琴 (2)、大提琴 (1943)、小提琴、雙簧管、豎琴、大鍵琴、打擊樂器、馬林巴琴和顫音琴與管弦樂隊。 米約對爭取自由的主題的興趣並沒有減弱(歌劇玻利瓦爾 – 1848 年;第四交響曲,為 1954 年革命一百週年而寫;康塔塔火城堡 – XNUMX 年,致力於紀念革命的受害者法西斯主義,在集中營中被焚毀)。

在過去三十年的作品中,有各種體裁的作品:為紀念耶路撒冷建城 1952 週年而創作的不朽史詩歌劇《大衛》(3000 年)、歌劇《聖母清唱劇》(1970 年,在 P. Beaumarchais 之後)、一些芭蕾舞劇(包括 E. Poe 的“The Bells”),許多器樂作品。

米約在日內瓦度過了最後幾年,繼續創作和完成他的自傳體書籍《我的幸福生活》。

K.曾金

  • 米約主要作品一覽 →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