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萊因斯多夫 |
導體

埃里希·萊因斯多夫 |

埃里希萊恩斯多夫

出生日期
04.02.1912
死亡日期
11.09.1993
職業
導體
國家
奧地利、美國

埃里希·萊因斯多夫 |

萊恩斯多夫來自奧地利。 在維也納,他學習音樂——先是在他母親的指導下,然後在音樂學院學習(1931-1933); 他在薩爾茨堡完成了學業,在那裡他擔任了布魯諾·沃爾特和阿圖羅·托斯卡尼尼的助手四年。 儘管如此,萊恩斯多夫的名字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在歐洲為人所知,當時他領導波士頓交響樂團,並被美國的評論家和出版商稱為“1963 年的音樂家”。

在多年的學習和獲得世界認可之間,是萊因斯多夫的長期工作,這是一種潛移默化但穩步前進的過程。 在著名歌手洛塔·雷曼的倡議下,他被邀請到美國,後者曾在薩爾茨堡與他一起工作,並留在了美國。 他邁出的第一步充滿希望——萊因斯多夫於 1938 年 26 月在紐約首次亮相,指揮了《女武神》。 之後,《紐約時報》評論家諾埃爾·施特勞斯寫道:“儘管他已經 XNUMX 歲了,但這位新指揮以自信的手帶領著樂團,總體上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雖然他的作品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地方,但他表現出紮實的音樂素養,他的才華很有前途。

大約兩年後,Bodanzky 去世後,Leinsdorf 實際上成為了大都會歌劇院德國曲目的首席指揮,並一直留任到 1943 年。起初,許多藝術家對他懷有敵意:他的指揮方式太過分了。不同的是,他希望嚴格遵守作者的文本與 Bodanzka 的傳統,這允許與傳統的表演有重大偏差,加快了節奏和削減。 但萊恩斯多夫逐漸贏得了管弦樂隊和獨奏家的聲望和尊重。 早在那個時候,有見地的評論家,尤其是 D. Yuen 就為他預測了光明的未來,發現這位藝術家的才華和舉止與他的偉大老師有很多共同之處; 有人甚至稱他為“年輕的托斯卡尼尼”。

1943 年,這位指揮受邀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但沒有時間適應那裡,因為他被徵召入伍,在那裡服役了一年半。 之後,他在羅徹斯特定居八年,擔任首席指揮,定期在美國各個城市巡迴演出。 然後有一段時間他領導紐約市歌劇院,在大都會歌劇院指揮演出。 儘管他享有盛譽,但很少有人能預測到他隨後的迅速崛起。 但在 Charles Munsch 宣布他將離開波士頓管弦樂團後,董事會決定邀請 Leinsdorf,該管弦樂團已經與他合作過一次。 她沒有看錯——萊因斯多夫隨後在波士頓工作的幾年讓指揮和團隊都變得充實起來。 在 Leinsdorf 的領導下,樂團擴大了其曲目,在 Münsche 的領導下主要限於法國音樂和一些古典樂曲。 管弦樂隊本已堪稱典範的紀律得到了發展。 萊恩斯多夫近年來的多次歐洲巡演,包括 1966 年在布拉格之春的演出,都證實了這位指揮現在正處於他才華的頂峰。

Leinsdorf 的創作形象和諧地結合了他從 Bruno Walter 那裡學到的維也納浪漫主義學校的最佳特徵,托斯卡尼尼傳給他的在音樂會和劇院中與管弦樂隊合作的廣泛範圍和能力,以及最後的經驗在美國工作多年。 至於藝術家的曲目傾向的廣度,這可以從他的錄音中判斷出來。 其中有許多歌劇和交響樂。 莫扎特的《唐璜》、《費加羅的婚禮》,普契尼的《喬喬桑》、《托斯卡》、《圖蘭朵》、《波希米亞人》,多尼采蒂、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理髮師》、威爾第的《麥克白》、瓦格納的《女武神》、施特勞斯的《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單! 交響樂同樣豐富多樣:在萊恩斯多夫錄製的唱片中,我們可以找到馬勒的第一和第五交響曲、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第三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五交響曲、莫扎特的朱庇特、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英雄的一生理查德施特勞斯的節選伯格的沃采克。 在 Leinsdorf 與主要大師合作錄製的器樂協奏曲中,有勃拉姆斯與里希特合作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L. Grigoriev,J. Platek,1969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