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色
音樂理論

微色

自古希臘以來,音樂中存在哪些有趣的特徵,卻不為人所知?

微色  是一種特殊的音程系統。 由俄羅斯著名理論音樂家、傑出音樂學家尤里·霍洛波夫(Yuri Kholopov)單挑描述。 微色的關鍵概念是微音程,即小於半音的音程。 因此,有四分之一音、四音、六音等微音程。值得注意的是,它們是音響系統的穩定元素。 只是現在,未經訓練的耳朵實際上無法區分它們,因此它會將它們視為模式結構中的錯誤或不和諧變化。

微間隔:規模難以捉摸的一步

有趣的是,可以精確測量微間隔並且可以用數字表示。 如果我們談論微彩色的高度確定性,那麼它的元素,如全音階和半音間隔,構成了一個成熟的和諧主題。

然而,直到今天還沒有為微間隔發明一個通用的符號系統。 與此同時,個別作曲家仍試圖在五行五線譜上錄製使用微色法創作的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微間隔不是被描述為獨立的步驟,而是作為微量變化,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增加的急劇或減少的平坦。

一點點歷史回顧

眾所周知,古希臘音樂中使用了微色音程。 然而,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托勒密和尼科馬庫斯的音樂論文中,他們的描述不是為了理解,而是作為對傳統的致敬,而不是暗示實際用途。 在中世紀,音程系統更加簡化,儘管一些理論家根據古希臘傳統來描述旋律系列。

在實踐中,文藝復興時期再次開始使用微彩色,特別是約翰·霍特比、帕多瓦的馬爾凱托和尼古拉·維森蒂諾等音樂家。 然而,他們對歐洲音樂科學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還有其他使用微間隔的單個實驗。 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紀堯姆·科泰萊 (Guillaume Cotelet) 的作品“Seigneur Dieu ta pitié”,該作品寫於 1558 年,展示了微染色技術真正巨大的可能性。

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尼奧·馬奧內(Ascanio Maione)對微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受博物學家法比奧·科隆納(Fabio Colonna)的委託,創作了幾部等音戲劇。 這些作品於 1618 年在那不勒斯出版,旨在展示科隆納正在開發的 Lynche sambuca 鍵盤樂器的功能。

20 世紀至 21 世紀初的微色學

20世紀,微染色引起了許多音樂家和作曲家的興趣。 其中有 A. Lurie、A. Ogolevets、A. Khaba、A. Fokker 等。但俄羅斯作曲家 Arseniy Avraamov 在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將微色音樂和電子音樂結合到了實踐中。 新理論被稱為超色。

但最活躍的顯微染色學家之一是 Ivan Vyshnegradsky。 他的天賦屬於鋼琴二重奏流派的許多作品,當一種樂器聽起來比另一種樂器低四分之一音時。 捷克作曲家A. Haba也積極應用微色學理論。 1931年創作了世界著名的歌劇《母親》,為全四分音符。

在 1950 年代,俄羅斯工程師 E. Murzin 創建了一個 ANS 光電合成器,其中每個八度音程被分成 72 個(!)相等的微間隔。 十年後,A. Volokonsky、A. Schnittke、S. Gubaidulina、E. Denisov、S. Kreichi 等人深入研究了這種神奇儀器的可能性。 E. Artemyev 發現了他的用處——正是他為世界著名電影 Solaris 創作了“太空”音樂的配樂。

最新的學術音樂非常積極地使用微彩色。 但只有少數作者在實踐中應用了微間隔理論——這些是 M. Levinas、T. Murai、R. Mazhulis、Br。 Ferneyhoy 等 有趣的是,隨著新演奏技術的發展和古代樂器流派的複興,最密切的關注始終是微色。

成績

現在你知道微染色了——它是什麼,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以及它是如何在音樂史上“倖存下來”的。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