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管弦樂隊

柏林愛樂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柏林愛樂樂團

城市
柏林
成立年份
1882
一種
樂隊

柏林愛樂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柏林愛樂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柏林愛樂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德國最大的交響樂團,總部設在柏林。 柏林愛樂樂團的前身是由B. Bilse (1867, Bilsen Chapel) 組織的專業樂團。 從1882年開始,在沃爾夫音樂會機構的倡議下,舉辦了所謂的音樂會。 獲得認可和流行的大型愛樂音樂會。 同年起,管弦樂隊開始被稱為愛樂樂團。 1882-85 年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由 F. Wulner、J. Joachim 和 K. Klindworth 指揮。 1887-93 年,樂團在 X. Bulow 的指導下演出,他大大擴展了曲目。 他的繼任者是 A. Nikisch (1895-1922),然後是 W. Furtwängler(直到 1945 年和 1947-54 年)。 在這些指揮家的帶領下,柏林愛樂樂團享譽全球。

在富特文格勒的倡議下,樂團每年舉辦 20 場民間音樂會,舉辦在柏林音樂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流行音樂會。 1924-33 年間,在 J. Prüver 的指揮下,樂團每年舉辦 70 場流行音樂會。 1925-32 年,在 B. 沃爾特 (B. Walter) 的指導下,舉辦了訂閱音樂會,演出了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1945-47 年樂團由指揮 S. Chelibidake 領導,自 1954 年起由 G. Karajan 領導。 傑出的指揮家、獨奏家和合唱團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 1969年他訪問了蘇聯。 2-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柏林愛樂樂團位於西柏林。

管弦樂隊的活動由柏林市和德意志銀行資助。 多次獲得格萊美、留聲機、ECHO等音樂大獎。

1944年,樂團所在的建築被炸毀。柏林愛樂樂團的現代建築於1963年根據德國建築師漢斯·沙倫的設計在柏林文化廣場(波茨坦廣場)的版圖上建成。

音樂總監:

  • 路德維希·馮·布倫納 (1882-1887)
  • 漢斯·馮·彪羅 (1887-1893)
  • 亞瑟·尼基施 (1895-1922)
  • 威廉·富特文格勒 (1922-1945)
  • 里奧·博查德 (1945)
  • 塞爾吉奧·切利比達克 (1945—1952)
  • 威廉·富特文格勒 (1952-1954)
  • 赫伯特·馮·卡拉揚 (1954—1989)
  • 克勞迪奧·阿巴多 (1989—2002)
  • 西蒙·拉特爵士(2002 年起)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