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碼器的歷史
相關文章

聲碼器的歷史

聲碼器 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語音編碼器”。 一種根據具有大頻譜的信號合成語音的設備。 聲碼器是一種現代電子樂器,它的發明和歷史與音樂界相去甚遠。

秘密軍事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工程師接到了特種部隊的任務。 需要一種設備來確保電話交談的保密性。 第一項發明被稱為擾頻器。 測試是使用無線電話連接卡塔利娜島和洛杉磯進行的。 使用了兩個設備:一個在傳輸點,另一個在接收點。 該設備的工作原理被簡化為改變語音信號。聲碼器的歷史加擾器方法有所改進,但德國人學會瞭如何解密,因此必須創建一個新設備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用於通信系統的聲碼器

1928 年,物理學家 Homer Dudley 發明了一種原型聲碼器。 它是為通信系統開發的,以節省電話交談的資源。 聲碼器的歷史工作原理:只傳輸信號參數的值,收到後按相反的順序合成。

1939 年,由 Homer Dudley 創作的 Voder 語音合成器在紐約的一次展覽中展出。 在設備上工作的女孩按下按鍵,聲碼器再現類似於人類語音的機械聲音。 第一個合成器聽起來很不自然。 但在未來,他們逐漸改善。

XNUMX 世紀上半葉,當使用聲碼器時,人聲聽起來像“機器人聲音”。 它開始用於通信和音樂作品。

聲碼器在音樂中的第一步

1948 年在德國,聲碼器宣布自己是未來的音樂設備。 該設備引起了電子音樂愛好者的密切關注。 因此,聲碼器從實驗室轉移到了電聲工作室。

1951年,從事語音和聲音合成研究的德國科學家維爾納·邁耶-埃普勒與作曲家羅伯特·貝爾和赫伯特·艾默特在科隆開設了電子工作室。 於是,一種新的電子音樂概念誕生了。

德國作曲家卡爾海因茨斯托克豪森開始創作電子樂曲。 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誕生於科隆工作室。

下一階段是美國作曲家溫迪卡洛斯配樂的電影《發條橙》的上映。 1968 年,溫蒂發行了專輯 Switched-On Bach,演奏了 JS 巴赫的作品。 這是複雜和實驗音樂進入流行文化的第一步。

聲碼器的歷史

從太空合成音樂到嘻哈

80 年代,空間合成音樂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嘻哈和電放克。 而在1983年發行專輯《Lost In Space Jonzun Crew》後,他也不再脫離音樂風尚。 在迪士尼卡通片、平克弗洛伊德的作品、電影和節目的配樂中可以找到使用聲碼器的效果示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