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達斯·巴爾西斯 |
作曲家

愛德華達斯·巴爾西斯 |

愛德華·巴爾西

出生日期
20.12.1919
死亡日期
03.11.1984
職業
作曲家、教師
國家
蘇聯

愛德華達斯·巴爾西斯 |

E. Balsis 是蘇聯立陶宛最傑出的音樂家之一。 他作為作曲家、教師、音樂公眾人物和公關人員的工作與戰後立陶宛作曲家學派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 自上世紀 50 年代末。 他是它的主要大師之一。

作曲家的創作道路是複雜的。 他的童年與烏克蘭城市尼古拉耶娃有關,然後全家搬到克萊佩達。 在這些年裡,與音樂的交流是偶然的。 巴爾西斯年輕時做了很多工作——他教書,喜歡運動,直到 1945 年他才進入考納斯音樂學院,師從 A. Raciunas 教授。 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與 V. Voloshinov 教授一起攻讀研究生課程的歲月,永遠留在了作曲家的記憶中。 1948 年,巴爾西斯開始在維爾紐斯音樂學院任教,並從 1960 年起擔任作曲系主任。 他的學生中有 A. Brazhinskas、G. Kupryavicius、B. Gorbulskis 等著名作曲家。 歌劇,芭蕾。 作曲家不太關注室內樂類型——他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就轉向了它們(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等)。 除了古典流派之外,Balsis 的遺產還包括流行樂曲、流行歌曲、戲劇和電影音樂,他與立陶宛的主要導演合作。 在娛樂性和嚴肅性流派的不斷互動中,作曲家看到了它們相互豐富的方式。

Balsis 的創作個性的特點是不斷燃燒,尋找新的手段——不尋常的器樂作品,音樂語言的複雜技術或原創的作曲結構。 同時,他始終是一個真正的立陶宛音樂家,一個明亮的旋律家。 巴爾西斯音樂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它與民間傳說的聯繫,他是民間傳說的深刻鑑賞家。 這可以從他眾多的民歌改編中得到證明。 作曲家認為,民族性和創新性的結合“將繼續為我們的音樂發展開闢新的有趣途徑”。

巴爾西斯的主要創作成就與交響樂有關——這是他與傳統民族文化合唱取向的區別,也是對立陶宛年輕一代作曲家最深刻的影響。 然而,他交響思想的體現不是交響樂(他沒有講),而是音樂會流派、歌劇、芭蕾。 在這些作品中,作曲家扮演了形式、音色敏感、色彩管弦樂交響樂發展的大師。

立陶宛最大的音樂盛事是芭蕾舞劇 Eglė the Queen of the Serpents (1960, original lib.),共和國第一部電影芭蕾舞劇就是以此為基礎製作的。 這是一個關於忠誠和愛戰勝邪惡和背叛的富有詩意的民間故事。 色彩斑斕的海畫、明快的民俗場景、靈動的芭蕾抒情片段,都屬於立陶宛音樂的精華篇章。 海洋主題是巴爾西斯最喜歡的作品之一(50年代他創作了MK的交響詩《大海》的新版本,1980年作曲家再次轉向海洋主題。這一次以悲劇的方式——在歌劇《蒂爾西特之旅》(改編自德國作家 X. Zuderman 的同名短篇小說“立陶宛故事”,lib.own)。在這裡,巴爾西亞斯扮演了立陶宛歌劇新流派的創造者——一種心理交響樂音樂劇,繼承了 A. Berg 的 Wozzeck 的傳統。

公民權、對我們時代緊迫問題的興趣在巴爾西斯的合唱作品中得到了特別的體現,該作品是與立陶宛最大的詩人 E. Mezhelaitis 和 E. Matuzevičius 合作創作的(康塔塔“Bringing the Sun”和“Glory to列寧!”)尤其是 - 在基於女詩人 V. Palchinokayte 的詩歌“不要觸摸藍色地球”的清唱劇中,(1969 年)。 正是憑藉這部於 1969 年在弗羅茨瓦夫音樂節上首次演出的作品,巴爾西斯的作品獲得了國家的認可並進入了世界舞台。 早在 1953 年,這位作曲家就成為立陶宛音樂中第一個在英雄詩中解決和平鬥爭主題的人,並在鋼琴、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戲劇壁畫中發展了這一主題(1965 年)。 清唱劇以最可怕的一面揭示了戰爭的面貌——作為童年的兇手。 1970 年,在 ISME(國際兒童音樂教育協會)國際會議上,D.卡巴列夫斯基在清唱劇《別碰藍色地球》演出後發表講話說:“愛德華達斯·巴爾西斯的清唱劇是一部生動的悲劇作品。思想的深度、感覺的力量、內在的壓力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巴爾西斯作品中的人文情懷,他對人類悲喜的敏感,將永遠貼近我們當代,一個 XNUMX 世紀的公民。

G.日丹諾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