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外國音樂
4

20世紀初的外國音樂

20世紀初的外國音樂作曲家希望充分利用半音階的所有可能性,使我們能夠突出外國學術音樂史上的一個單獨時期,它總結了前幾個世紀的成就,並為人類感知外部音樂的意識做好了準備。12音系統。

20世紀初,音樂界出現了四大現代主義運動: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新古典主義和新民俗主義——它們不僅追求不同的目標,而且在同一個音樂時代相互作用。

印象派

在精心完成了使一個人個性化並表達他的內心世界的工作之後,音樂轉向了他的印象,即一個人如何感知周圍和內部世界。現實與夢想之間的鬥爭已經讓位給對彼此的沉思。然而,這種轉變是透過法國美術中的同名運動發生的。

由於克洛德·莫奈、普維斯·德·沙凡納、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和保羅·塞尚的畫作,音樂讓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這座因秋雨而在眼中變得模糊的城市,也是一個可以被描繪的藝術形象。透過聲音傳達。

音樂印象派首次出現在 19 世紀末,當時 Erik Satie 發表了他的作品(《西爾維亞》、《天使》、《三個薩拉樂隊》)。他和他的朋友克勞德·德彪西以及他們的追隨者莫里斯·拉威爾都從視覺印象派中汲取靈感和表現手段。

表現主義

與印象派不同,表現主義傳達的不是內在印象,而是經驗的外在表現。它起源於20世紀前幾十年的德國和奧地利。表現主義成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應,使作曲家回歸人與現實對抗的主題,這一主題在貝多芬和浪漫主義音樂中都有體現。現在,這種對抗有機會用歐洲音樂的全部12個音符來表達自己。

20世紀初表現主義和外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是阿諾德·勳伯格。他創立了新維也納學派,並成為十二音和串列技術的作者。

新維也納學派的主要目標是用與十二音、連續性、連續性和點畫法概念相關的新無調性技術取代「過時的」音樂音調系統。

除勳伯格外,該派還包括安東·韋伯恩、阿爾班·貝爾格、雷內·萊博維茨、維克多·烏爾曼、西奧多·阿多諾、海因里希·雅洛維克、漢斯·艾斯勒等作曲家。

新古典主義

20世紀初期的外國音樂同時興起了多種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它們立即開始相互影響,並與過去幾個世紀的音樂成就相互作用,這使得我們很難按時間順序評估這一時期的音樂趨勢。

新古典主義能夠和諧地吸收十二音音樂的新可能性以及早期古典音樂的形式和原則。當平均律體系充分顯示出其可能性和局限性時,新古典主義綜合了當時學院派音樂的最佳成就。

德國新古典主義的最大代表是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

在法國,形成了一個名為「六人」的團體,其作曲家的作品受到埃里克·薩蒂(印象派創始人)和讓·谷克多的指導。該協會成員包括 Louis Durey、Arthur Honegger、Darius Milhaud、Francis Poulenc、Germaine Taillefer 和 Georges Auric。每個人都轉向法國古典主義,利用綜合藝術將其引導到大城市的現代生活。

新花藝主義

民俗與現代性的融合導致了新民俗主義的出現。其傑出代表為匈牙利創新作曲家貝拉·巴托克。他談到了每個國家音樂中的“種族純潔性”,他在同名書中表達了這些想法。

以下是20世紀初外國音樂中大量藝術改革的主要特徵和成果。這段時期還有其他分類,其中一個將這段時期所有在調性之外創作的作品歸入第一波先鋒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