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愛樂樂團 |
管弦樂隊

倫敦愛樂樂團 |

倫敦愛樂樂團

城市
倫敦
成立年份
1932
一種
樂隊

倫敦愛樂樂團 |

倫敦領先的交響樂團之一。 由 T. Beecham 於 1932 年創立。第一場公開音樂會於 7 年 1932 月 1933 日在倫敦女王大廳舉行。 39-30 年間,樂團定期參加皇家愛樂協會和皇家合唱協會的音樂會、考文特花園的夏季歌劇表演以及許多音樂節(謝菲爾德、利茲、諾維奇)。 自上世紀 XNUMX 年代末。 倫敦愛樂樂團已成為一個自治組織,由一名主席和一組從樂團成員中選出的董事領導。

從 50 年代開始。 該團隊已成為歐洲最好的管弦樂隊之一。 他在 B. Walter、V. Furtwangler、E. Klaiber、E. Ansermet、C. Munsch、M. Sargent、G. Karajan、E. van Beinum 等人的指導下演出。 A. Boult 的活動,他在 50 至 60 年代初領導團隊。 在他的領導下,樂團隨後在包括蘇聯(1956)在內的許多國家巡迴演出。 自 1967 年以來,倫敦愛樂樂團由 B. Haitink 領導了 12 年。 自 1939 年比徹姆離開後,樂團從未有過如此長久而富有成果的合作。

在此期間,樂團舉辦了公益音樂會,來自古典音樂界以外的嘉賓,包括丹尼·凱伊和艾靈頓公爵參加了音樂會。 其他與 LFO 合作過的人包括 Tony Bennett、Victor Borge、Jack Benny 和 John Dankworth。

70年代倫敦愛樂樂團在美國、中國和西歐巡迴演出。 並且再次在美國和俄羅斯。 客座指揮包括埃里希·萊因斯多夫、卡羅·瑪麗亞·朱里尼和喬治·索爾蒂爵士,後者於 1979 年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

1982 年,樂團慶祝了它的金禧年。 同時出版的一本書列出了過去50年有機會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的許多著名音樂家。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之外,其中一些是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倫納德·伯恩斯坦、歐根·約鴻、埃里希·克萊伯、謝爾蓋·庫塞維茨基、皮埃爾·蒙特克斯、安德烈·普雷文和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還有一些是獨奏家:珍妮特·貝克、丹尼斯·布萊恩、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巴勃羅·卡薩爾斯、克利福德·寇松、維多利亞·德·洛杉磯、杰奎琳·杜普雷、克爾斯滕·弗拉格斯塔德、貝尼亞米諾·吉格利、埃米爾·吉列斯、雅莎·海菲茨、威廉·肯普夫、弗里茨·克萊斯勒、阿圖羅·貝內代蒂·米開朗基利、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盧西亞諾·帕瓦羅蒂、毛里齊奧·波利尼、列昂蒂娜·普萊斯、亞瑟魯賓斯坦、伊麗莎白舒曼、魯道夫瑟金、瓊薩瑟蘭、理查德陶伯和伊娃特納。

2001年2003月,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首次作為特邀指揮與樂團合作。 2007年,他成為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他還於 2007 年 11 月在皇家節日音樂廳翻修後重新開放的音樂會上指揮了管弦樂隊。 2007年2008月,尤洛夫斯基成為倫敦愛樂樂團的第2009任首席指揮。 XNUMX 年 XNUMX 月,倫敦愛樂樂團宣布 Yannick Nézet-Séguin 為其新的首席客座指揮,在 XNUMX-XNUMX 樂季生效。

LPO 的現任總監和藝術總監是 Timothy Walker。 倫敦愛樂樂團開始以自己的品牌發行 CD。

樂團與同樣位於倫敦的 Metro Voices Choir 密切合作。

管弦樂隊的演奏以整體連貫性、色彩明快、節奏清晰和微妙的風格感而著稱。 廣泛的曲目反映了幾乎所有世界音樂經典。 倫敦愛樂樂團不斷推廣英國作曲家 E. Elgar、G. Holst、R. Vaughan Williams、A. Bax、W. Walton、B. Britten 等人的作品。 俄羅斯交響樂(PI Tchaikovsky、MP Mussorgsky、AP Borodin、SV Rakhmaninov)以及蘇聯作曲家(SS Prokofiev、DD Shostakovich、AI Khachaturian)的作品,特別是倫敦愛樂樂團的作品在節目中佔有重要地位是 SS Prokofiev 第七交響曲(由 E. van Beinum 指揮)在蘇聯以外的第一位表演者。

主要導體:

1932-1939 — Thomas Beecham 爵士 1947-1950 — Eduard van Beinum 1950-1957 — Adrian Boult 爵士 1958-1960 — William Steinberg 1962-1966 — John Pritchard 爵士 1967-1979 — Bernard Haitink 1979-1983 — Georg Solti 爵士 1983-1990 – Klaus Tennstedt 1990-1996 – Franz Velzer-Möst 2000-2007 – Kurt Masur 自 2007 – Vladimir Yurovsky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