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西亞諾·貝里奧 |
作曲家

盧西亞諾·貝里奧 |

盧西亞諾·貝里奧

出生日期
24.10.1925
死亡日期
27.05.2003
職業
撰寫
國家
意大利

意大利作曲家、指揮家和教師。 他與布列茲和斯托克豪森一起,屬於戰後一代最重要的前衛作曲家。

1925 年出生於因佩里亞市(利古里亞地區)的一個音樂家家庭。 戰後,他在米蘭音樂學院師從 Giulio Cesare Paribeni 和 Giorgio Federico Ghedini 學習作曲,並師從 Carlo Maria Giulini 指揮。 在擔任聲樂班的鋼琴伴奏期間,他結識了亞美尼亞裔美國歌手凱蒂·伯貝里安(Katie Berberian),她的音域異常寬廣,精通各種歌唱技巧。 她成為作曲家的第一任妻子,她獨特的嗓音激發了他對聲樂的大膽探索。 1951年他訪問美國,在坦格爾伍德音樂中心師從路易吉·達拉皮科拉,後者引起了貝里奧對新維也納學派和十二聲部的興趣。 在 1954-59 年。 參加了達姆施塔特的課程,在那裡他遇到了布列茲、斯托克豪森、卡格爾、利蓋蒂和其他年輕的歐洲前衛作曲家。 不久之後,他離開了達姆施塔特的技術官僚機構。 他的作品開始朝著實驗戲劇、新民俗主義的方向發展,其中超現實主義、荒誕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影響開始增加——特別是詹姆斯·喬伊斯、塞繆爾·貝克特、克勞德·列維-施特勞斯、翁貝託等作家和思想家生態。 1955 年,貝里奧開始學習電子音樂,在米蘭創立了音韻學工作室,邀請了著名作曲家,特別是約翰·凱奇 (John Cage) 和亨利·普塞爾 (Henri Pousseur)。 同時,他開始出版一本關於電子音樂的雜誌,名為《音樂會議》(Incontri Musicali)。

1960 年,他再次前往美國,首先是坦格伍德的“常駐作曲家”,同時在達廷頓國際暑期學校任教(1960-62 年),然後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米爾斯學院任教(1962 年) -65),此後 – 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 (1965-72),他在那裡創立了當代音樂的茱莉亞樂團 (Juilliard Ensemble)。 1968年,貝里奧的交響曲在紐約首演並獲得巨大成功。 1974-80 年,他在布列茲 (Boulez) 創立的巴黎聲學與音樂研究與協調學院 (IRCAM) 擔任電聲音樂系主任。 1987年,他在佛羅倫薩創立了一個類似的音樂中心,名為實時(Tempo Reale)。 1993-94年在哈佛大學作系列講座,1994-2000年成為哈佛大學“傑出駐校作曲家”。 2000 年,貝里奧成為羅馬聖塞西莉亞國立學院院長兼院長。 在這個城市,這位作曲家於 2003 年去世。

貝里奧音樂的特點是使用混合技術,包括無調性和新調性元素、引用和拼貼技術。 他將器樂聲音與電子噪音和人類說話的聲音結合起來,在 1960 年代他致力於實驗戲劇。 同時,在列維-施特勞斯的影響下,他轉向民俗:這一愛好的結果是為 Berberyan 創作的《民歌》(Folk Songs,1964 年)。 Berio 作品中一個單獨的重要流派是一系列“序列”(Sequenza),每個序列都是為一種獨奏樂器(或聲音——如為 Berberian 創建的 Sequenza III)編寫的。 在這些樂器中,作曲家將新的作曲理念與新的擴展演奏技巧相結合。 正如斯托克豪森一生創作“鍵盤”一樣,貝里奧從 1958 年到 2002 年創作了 14 部這一類型的作品,反映了他所有創作時期的特點。

自 1970 世紀 936 年代以來,貝里奧的風格一直在發生變化:反思和懷舊的元素在他的音樂中愈演愈烈。 後來,這位作曲家投身於歌劇。 在他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是其他作曲家的改編——或者他與其他人的音樂素材進行對話的作品。 貝里奧 (Berio) 是蒙特威爾第 (Monteverdi)、博切里尼 (Boccherini)、曼努埃爾·德法拉 (Manuel de Falla) 和庫爾特·威爾 (Kurt Weill) 編曲和改編的作者。 他擁有莫扎特歌劇 (Zaida) 和普契尼 (Turandot) 的完整版本,以及基於已開始但未完成的舒伯特晚期 D 大調交響曲 (DV 1990A) 片段的“對話”作品,題為“還原”(渲染, XNUMX)。

1966 年,他被授予意大利獎,後來被授予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 他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院士(倫敦,1988 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榮譽外籍院士(1994 年)、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獲得者(1989 年)。

資料來源:meloman.ru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