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鍵琴的歷史
相關文章

大鍵琴的歷史

大鍵琴是鍵盤樂器的傑出代表,它的流行高峰出現在 16-17 世紀,當時有大量著名作曲家在其上演奏。

大鍵琴的歷史

黎明和日落儀器

羽管鍵琴的首次提及可以追溯到 1397 年。在文藝復興早期,喬瓦尼·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談》中對其進行了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大鍵琴最古老的圖像可追溯到 1425 年。他被描繪在德國明登市的祭壇上。 16 世紀的羽管鍵琴已經傳到我們這裡,它們大多產自意大利威尼斯。

在北歐,Rückers 家族的佛蘭德工匠從 1579 年開始生產大鍵琴。 這時,樂器的設計發生了一些變化,琴身變重,琴弦變長,呈現出深沉的音色色彩。

法國王朝布蘭奇(後來的塔斯金)在改進樂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 XNUMX 世紀的英國大師中,舒迪和柯克曼家族是傑出的。 他們的大鍵琴有橡木琴體,並以豐富的聲音而著稱。

不幸的是,在 18 世紀末,大鍵琴完全被鋼琴所取代。 最後一個型號由柯克曼於 1809 年生產。直到 1896 年,英國大師阿諾德·多爾梅克才恢復了該樂器的生產。 後來,考慮到當時的先進技術,法國製造商 Pleyel 和 Era 開始著手製造大鍵琴。 該設計有一個鋼架,能夠承受粗弦的緊張力。

里程碑

大鍵琴是一種彈撥型鍵盤樂器。 在許多方面,它的起源歸功於希臘彈撥樂器 psalterion,其中聲音是通過使用羽毛筆的鍵盤機制提取的。 彈奏大鍵琴的人被稱為古鋼琴演奏家,他可以成功地演奏管風琴和古鋼琴。 長期以來,大鍵琴被認為是貴族的樂器,因為它僅由珍貴的木材製成。 通常,鑰匙上鑲嵌著鱗片、龜甲和寶石。

大鍵琴的歷史

羽管鍵琴裝置

大鍵琴看起來像一個細長的三角形。 水平排列的琴弦與鍵盤機構平行。 每個鍵都有一個跳線按鈕。 一個langetta連接到推動器的上部,一個烏鴉羽毛的撥片(舌頭)連接到它上面,當按下一個鍵時,它會撥動琴弦。 簧片上方是一個由皮革或毛氈製成的阻尼器,可以抑制琴弦的振動。

開關用於改變大鍵琴的音量和音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樂器上無法實現平滑的漸強和漸弱。 在 15 世紀,該樂器的音域為 3 個八度,在較低的音域中缺少一些半音。 在 16 世紀,音域擴大到 4 個八度,而在 18 世紀,該樂器已經有了 5 個八度。 18 世紀的典型樂器有 2 個鍵盤(手冊)、2 組琴弦 8` 和 1-4`,聽起來高一個八度。 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由您自行決定編譯音色。 還提供了所謂的“琵琶音域”或鼻音。 要獲得它,需要使用帶有毛氈或皮革凸塊的少量琴弦靜音。

最傑出的羽管鍵琴演奏家是 J. Chambonière、JF Rameau、F. Couperin、LK Daken 等等。

發表評論